警惕“社恐”成正常社交攔路虎
http://www.cs6shortcuts.com2021年11月25日 09:29教育裝備網(wǎng)
近日,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就“社恐”話題開展問卷調(diào)查,結果顯示,80.22%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“社恐”,6.90%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“社恐”,0.64%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“社恐”。
輕微“社恐”并無多大危害,至多不過讓人社交時需要多做點心理建設罷了。當然,如果屬于被確診的嚴重社交恐懼癥,則需要尋求專業(yè)治療。在談論“社恐”時,有必要辨別究竟屬于何種類型,這樣才不至于對“社恐”如臨大敵或不以為意,進而做到對癥下藥。
“社恐”出現(xiàn)甚至大為流行,有其社會根源。相較于傳統(tǒng)的熟人社會和集體生活的無處不在,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可能更早地進入了陌生人社會,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技術及其衍生的各種新應用也讓個體生存生活變得更為便捷。互聯(lián)網(wǎng)雖然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社交渠道,但一個個電子屏幕卻把大家都限定在狹小的方寸空間里,線上社交越活絡,線下社交恐懼可能變得越嚴重。
個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也是“社恐”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個體意識不斷覺醒,無形中使得很多人重視他者對自己的關注與反饋。在這種重視下,好的或壞的反饋都可能會被自己無限放大,有被“示眾”的錯覺。正因如此,很多人才在社交面前望而卻步,害怕自己在公開場合說錯話、做錯事,從而覺得尷尬與影響自己的形象。與其面對未知風險,不如退一步對社交敬而遠之,這便成了很多“社恐”大學生的為人處世心態(tài)。
盡管輕微“社恐”無傷大雅,但還需警惕其成為正常人際交往的攔路虎。減少社交,封閉自我,似乎也能相安無事,可作為進入社會前的最后一站,如果養(yǎng)成了對社交的恐懼習慣,那么在職場等領域顯然無法順利融入。而且,即便在大學校園,適當?shù)纳缃灰餐瑯右饬x重大,其對于大學生的“三觀”養(yǎng)成起著塑造作用。
克服“社恐”,一方面要靠包括大學生在內(nèi)的廣大年輕人提高自我認識,意識到被自己當作開玩笑掛在嘴邊的“社恐”可能正在逐漸演變成真實的病癥,并對自己的社交心態(tài)、社交能力構成負面影響,從而主動求變。例如,多從“鍵對鍵”轉(zhuǎn)向“面對面”,讓真真切切的社交成就感戰(zhàn)勝對社交的未知恐懼。社交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,提前設置議題、做好準備,增強自信,減少在社交場合的心虛感,也有助于克服“社恐”。
另一方面要為大學生不斷擺脫“社恐”創(chuàng)造條件。例如,高校多組織集體活動,把學生從封閉的宿舍、狹小的電子屏幕中“請出來”,用社交力量驅(qū)散“社恐”陰云。同時,也可組織“社恐”成因、如何規(guī)避等相關知識講座,讓大學生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。對于“社恐”較為嚴重的學生,還要協(xié)助提供專業(yè)的心理輔導乃至醫(yī)學治療。
(作者系媒體評論員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