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及救護知識得緊跟時代
http://www.cs6shortcuts.com2020年11月11日 10:03教育裝備網(wǎng)
北京市教委日前印發(fā)《2020年中小學健康教育宣傳月等系列活動的通知》,要求提高青少年學生防災避險和應對突發(fā)事件的自救、互救能力,全面普及應急救護知識。現(xiàn)在,新學期開學已有一段時間,北京部分中小學已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應急救護培訓。
在中小學開展自救互救培訓實際上是過去急救培訓的延續(xù),而且有不同的項目,如野外的急救,包括溺水、跌傷;室內(nèi)的急救,如電器失火、煤氣泄漏等。但是,隨著時代的進步,新技術(shù)的研發(fā)和投入使用,也使得自救互救需要緊跟新時代和掌握新技術(shù)。因此,中小學生應急救護培訓既要持之以恒,也要與時俱進。長期堅持不只是中小學要長期開設應急救護課,而且應當把成績計入考試和考核,就像語文、數(shù)學、外語等正課一樣,成為學生畢業(yè)和升學的成績組成部分,實現(xiàn)和學分、綜合素質(zhì)評價相融通,F(xiàn)在,北京一些中學正在貫徹這一標準,如北京十中從1953年就開始在校園中推行應急救護教育,目前該課程已經(jīng)進入學校初一課表,每周一課時。
另一方面,應急救護教育更要適應新時代和新技術(shù)的要求,讓自救互救成為一種真實的技能和本領(lǐng),在遇到實際情況時,讓中小學生敢用、能用和會用,從而有效地救護自己和他人。當今,很多新技術(shù)已經(jīng)應用到急救領(lǐng)域,如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,這是一種便攜式醫(yī)療設備,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,并且給予電擊除顫,而且非專業(yè)人員也可以學習使用。如果在最佳搶救時間的“黃金4分鐘”內(nèi)使用AED,可以有效搶救心跳驟停病人,防止猝死。但是,在實際生活中,遇到心跳驟停病人,盡管周邊環(huán)境也配備了AED,如地鐵和公交車站,但不只是中小學生,就連很多成年人也不敢使用,原因既在于不會用,又擔心負法律責任。事實上,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得到解決,而且從中小學生培訓著手,更有利于他們學習和掌握。
正如中小學生是數(shù)字化時代的原住民而成年人是數(shù)字化時代的移民一樣,前者對于新技術(shù)新方法有天然的興趣,更容易學會和使用。他們是一張白紙,沒有負擔,學習新技術(shù)也更快。因此,在中小學生中培訓使用急救的新技術(shù)新方法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,也會起到更好的作用。
同時,應急救護培訓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和教育,既要有醫(yī)學和生命科學的理論講解,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實際使用。因此,這門課重在實際操作。只有在實際操作中,才能知道哪種順序、哪種操作方式是正確的,哪些是不正確的,并且對于后者應當有糾錯的機會和過程。相關(guān)過程需要實際操作多次,直到把規(guī)則牢記于心,操作過程和方式完全符合要求才行。學習AED同樣如此,需要在專業(yè)急救醫(yī)生的指導下對模型人進行實際操作,也可以在VR體驗區(qū)戴上VR眼鏡以模擬不同的應急場景進行操作。按動什么樣的開關(guān)、多長時間,以及觀察病人的反應等,都要反復操練,直到熟練掌握為止。在對中小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時,也要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,如我國已經(jīng)有“好人法”,即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》的第184條規(guī)定,“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,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。”只要學生按照應急救護培訓的方式、程序和要求進行自救和他救,一旦出現(xiàn)問題,也不必承擔法律責任。如此,就能讓學生早日學會一般的自救和互救本領(lǐng),于己于社會都有利。
(作者系科普作家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